首先欢迎2024级新同学们
加入国际教育学院的大家庭!
初来乍到,同学们享受校园生活的同时
也要擦亮眼睛,注意防范诈骗。
以下是几种校园常见诈骗手段。
防范诈骗
01.第一类:电话短信诈骗
骗子通过非正常渠道窃取新生信息后,有时会自称是教育部或校方,以返还学费、资助生活费为由,让学生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。此外,还可能以校内教育机构的名义招收学生,赚取学费。我校已针对以往事件发出严正声明。
关于我校从未委托任何机构开展2024年ACCA、CFA&FRM和CPA项目周末班招生的严正声明
近日,我校发现金程机构未经广东金融学院授权,擅自以学校名义注册微信公众号“广金周末班”,自7月22日至今共发布了《2024年秋CPA证书周末班招生通知》《欢迎加入|2024年广东金融学院CFA&FRM周末班》《报名开始|2024年广金ACCA周末班》三条虚假招生信息,明确写着“广东金融学院校企合作单位——金程教育面向广东金融学院学子正式推出CFA&FRM金融双证周末班”、“面向我校2023、2024级全日制本科生进行遴选招生”等不实内容。
防诈指南
1.在校大学生们在校期间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隐私,过度透明个人信息、直接丢弃外卖单快递盒等行为都会导致信息泄露。
2.遭遇此类事件要第一时间找学校和家长确认对方身份,不要轻易相信。如遇到欺诈行为,第一时间向警方寻找帮助,提供所有信息。
02.第二类:兼职刷单诈骗
刷单兼职诈骗是指骗子通过网络途径发布以“零投入、高回报、日清日结”为噱头的刷单兼职信息,通过头几次刷单后立即返还本金、佣金骗取事主信任后,诱导其加大本金投入,随后以打包任务未完成等理由拒不返款,最终将事主拉黑。
案例:
被高额佣金吸引的小陈一下就落入了导师的“圈套”,她在导师的指导下转账了525元保证金等待派发任务。不一会儿,导师发来一个大额任务单,小陈毫不犹豫的转账5000元给对方。可对方却说她操作错误让其重新转账,并称上一笔款项待任务成功后自动退回。
信以为真的小陈便又给对方转账了5000元,这次成功完成了派发的任务,操作错误的款项和佣金也陆续到了APP的个人账户中。当小陈准备提现时发现无法操作,联系导师却被告知需要做满三单任务才能提现。
防诈指南
1.大学生想做兼职勤工俭学时,一定要认真甄别相关信息。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,一切先垫资、先收费的网络兼职都不可信,要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。
2.同学们在通过中介找寻兼职时,需核查中介的资质,正规的中介机构都有《职业介绍许可证》和营业执照。
03.第三类:变更缴费方式诈骗
诈骗分子通过电话、短信等方式联系学生或家长,谎称学校缴费系统故障,学费扣除失败,缴费方式发生变化等,诱导学生通过虚假的缴费方式进行缴费,实施诈骗行为。
案例:
2024年5月8日至11日,某高校一毕业生被骗。受害人接到嫌疑人电话,自称是学校财务人员,将要退还学费,后以需要操作为由,诱导受害人多次通过手机银行转账至嫌疑人提供的账户,骗取15800元。
防诈指南
1.同学们请认准官方的学费缴纳通道,学校的缴费平台是固定的,不要相信缴费方式会轻易变更,一切以原平台与班群通知为准。
2.任何要求转账或汇款到其他账户的行为都是诈骗。
04.第四类:真假新生群诈骗
每逢新生开学季,各大社交媒体上会有大量真假难辨的“新生群”“资料墙”“大一新生墙”,他们或是假装校方发布收费信息,或是到学校学生群中发布诱导用户添加好友的引流话术,如大学英语四六级、PS、计算机二级等与学业相关的付费内容,一旦产生信任,你就成了上钩的鱼。一些诈骗分子会在新生群里冒充学长或学姐和新生们套近乎,嘘寒问暖,在获取新生和家长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手机、电话卡等物品。
防诈指南
1.一旦出现收费等事宜,学生和家长都务必要从学校公布的官方途径了解,或直接和校方联系
2.多方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,切勿轻信他人、随意点击不明网络链接,避免上当受骗。
3.如果涉嫌诈骗和敲诈勒索,可以直接报警。
05.第五类:校园贷诈骗
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贷款平台,伪装客服人员,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,以“校园贷的额度要清零、注销,不注销将会影响征信”为由,或以购买高档物品作为幌子,诱使学生借钱。很多校园贷所谓的“低利率”“免利息”都是诱导大学生进行贷款的诱饵,最后会利滚利欠下巨债。
案例:
2021年4月初,大学毕业已工作好几年的吴先生接到一个提醒他“注销校园贷账户”的电话,对方称如果不注销,可能会被人利用个人信息来注册校园贷账户,影响他的个人征信。吴先生相信了对方的说辞,并根据对方的提示:清空各大借贷平台上的额度,然后把清空提现出来的钱转到对方资金的银行账户里。对方还说,吴先生从网贷平台借出的资金,不需要他负责还款。在对方的“洗脑”下,吴先生共给对方转去了99万元。到了第二天,吴先生没收到退还资金,还联系不上对方,才知道自己被骗了。
防诈指南
1.同学们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消费,做到适度消费,量力而行。要减少情绪化消费、跟风消费,拒绝盲目攀比、过度消费、超前消费。
2.同时,应掌握金融贷款知识,提高对金融诈骗和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,谨防落入欺诈陷阱。
3.此外,要谨慎使用个人信息,不随意泄露;妥善保管身份证、银行卡,坚决不将身份证、银行卡借给他人使用;如已陷入不良网贷困扰,应及时向学校报告有关情况,并寻求公安部门帮助。
06.第六类:助学金诈骗
诈骗分子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,高校老师或慈善机构工作人员,以发放助学金和申请助学贷款的名义诈骗大学新生,骗子谎称先交报名费或手续费,要求同指定账号转账,或者索要学生的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,进而实施诈骗。
案例:
2023年10月9日,驻地某高校李同学接到一自称学院负责资助老师的电话,对方称其符合学院奖学金的申请条件,并发送一则含有链接的短信,要求他点开链接填写资料。由于对方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姓名、学号等,李同学毫不犹豫点开了链接,填写了银行卡账号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。没想到信息刚填完,就收到银行卡扣费信息,此时的李同学才意识到自己被诈骗,随即报警。
防诈指南
1.家长和学生都应增强风险意识,接到类似电话和信息,要第一时间同学校或教育部门求证,谨防被骗。
2.特别要强调的是我校已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,如新生入学绿色通道,助学贷款,各种专项奖学金等,能够帮助解决从入学到完成学业的诸多问题,一切以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发放的项目单为准。